你是否曾經起床、翻身或低頭時,突然感到天旋地轉?
如果你有這種短暫但強烈的眩暈感,可能是患上了耳石移位 https://manahealthcare.com.hk/【耳石移位】治療介紹、如何幫助耳石復位?/,醫學上稱為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(BPPV)。這種常見的暈眩問題與內耳平衡系統有關,發作時不僅影響日常生活,還可能引起跌倒風險。
本文將深入解析耳石移位的成因、症狀,並提供中醫與物理治療的全方位對策,幫助你有效改善眩暈,恢復穩定的生活!
耳石移位是什麼?為何會導致暈眩?
耳石是內耳前庭系統中的微小碳酸鈣結晶,負責協助身體感知位置與重力。但當耳石意外脫落並掉入內耳的半規管時,就會錯誤地刺激內耳的平衡感受器,使大腦誤以為身體正在旋轉,進而引發暈眩。
耳石移位的常見原因
✅ 年齡增長:隨著年紀增加,耳石容易鬆動脫落,因此50歲以上人士較常發生。
✅ 頭部外傷:撞擊、跌倒、車禍等可能影響內耳,導致耳石移位。
✅ 長時間維持固定姿勢:例如長期低頭使用手機、長時間躺臥、或睡姿不良,可能讓耳石脫落。
✅ 內耳疾病或發炎:如梅尼爾氏症、前庭神經炎可能影響內耳平衡功能,使耳石更容易脫落。
耳石移位的症狀與診斷方式
耳石移位的典型症狀
短暫性天旋地轉感:通常在翻身、起床、低頭或抬頭時發作,每次持續幾秒至一分鐘。
噁心、想吐:暈眩發作時可能伴隨噁心感,嚴重者甚至會嘔吐。
平衡感變差:患者可能感到頭重腳輕,甚至有跌倒的風險。
眼球震顫(Nystagmus):醫師可透過觀察患者眼球異常擺動來判斷是否為耳石移位。
如何確診耳石移位?
醫生通常會使用Dix-Hallpike試驗(迪克斯-霍爾派克試驗)來測試,透過特定頭部動作來引發暈眩並觀察眼球震顫,以判斷是哪個半規管受到影響。
耳石復位法:物理治療最有效的方法
治療耳石移位的最佳方式是耳石復位法,這是一種簡單且有效的物理治療方法,可將游離的耳石引導回內耳前庭,讓平衡功能恢復正常。
1. Epley氏復位法(艾普利復位法)
✅ 適用於後半規管耳石移位
✅ 成功率高達80%-90%
✅ 步驟:
1️⃣ 患者坐在床上,頭轉向患側約45度。
2️⃣ 快速躺下,使頭部仰躺於床邊,維持30秒。
3️⃣ 將頭轉向另一側45度,再維持30秒。
4️⃣ 翻身向側躺,面朝地面,再維持30秒。
5️⃣ 慢慢坐起,休息一會兒。
此動作需由專業醫師或物理治療師指導進行,避免錯誤操作加重症狀。
2. Brandt-Daroff運動(適合在家自行練習)
✅ 適用於輕度或復發性耳石移位
✅ 有助於預防未來發作
✅ 方法:
1️⃣ 坐在床上,頭轉向45度,然後側躺,使頭部朝上。
2️⃣ 保持此姿勢約30秒,或直到眩暈消失。
3️⃣ 坐回原位,等待幾秒鐘,再朝反方向重複動作。
4️⃣ 每天做3-5組,每組10次,可有效減少復發機率。
中醫如何治療耳石移位?
1. 中藥調理
中醫認為耳石移位與肝腎不足、氣血失調、痰濕內阻有關,治療時會根據體質進行調理。
天麻鉤藤飲:適用於肝陽上亢型患者,能夠平肝息風,改善頭暈。
半夏白朮天麻湯:適合痰濕中阻型患者,可祛濕化痰,減少頭重腳輕感。
六味地黃丸:適用於腎虛型,能補腎填精,幫助平衡內耳功能。
2. 針灸治療
針灸可調整氣血,緩解眩暈,常用穴位包括:
✔ 百會穴、風池穴:平衡內耳功能,改善暈眩。
✔ 內關穴、合谷穴:減少噁心、嘔吐感。
✔ 太溪穴、三陰交:補腎固本,增強身體適應能力。
3. 推拿按摩
透過按摩可促進頸部與頭部血液循環,減少暈眩發作:
風池穴(耳後)— 緩解頭暈不適。
天柱穴(後頸部)— 改善頸部僵硬,促進血流。
如何預防耳石移位復發?
✅ 避免劇烈甩頭或仰頭動作(如洗頭、看天空)
✅ 改變睡姿,睡覺時可使用較高的枕頭,避免耳石再次脫落
✅ 適量運動,如太極、瑜伽,有助於維持平衡感
✅ 飲食清淡,避免過多油膩、辛辣或高鹽食物,減少痰濕累積
結語:正確治療+日常保養,擺脫耳石移位困擾!
耳石移位雖然不會危及生命,但發作時的天旋地轉感確實令人不適。透過物理治療(耳石復位法)與中醫調理(中藥、針灸、推拿),可以有效改善症狀並減少復發。若你或身邊的人正受耳石移位困擾,不妨嘗試這些方法,早日恢復穩定與健康的生活!
如果您喜歡此信息,並且希望了解更多有關薈元醫療的詳細信息,請瀏覽網頁。